蒙城县许疃镇尉迟寺村中国原始第一村
2024/9/13 来源:不详本文转自:亳州晚报
“中国原始第一村”尉迟寺村位于蒙城县许疃镇的东南部,是由原毕集村和大赵村合并而成,省道线穿过此村。
位于毕集村东的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为原始社会中晚期遗存,距今年至年。主要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在“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名列第四,年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初,尉迟寺村被认定为安徽省第九批千年古镇、古村落。
因尉迟敬德而得名
尉迟寺遗址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存,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遗址地上曾建有一座寺庙,相传是纪念唐代开国名将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称“尉迟寺”。
相传尉迟敬德在此屯兵打仗,军纪严明,不扰乱百姓,又连连胜仗,后人为纪念尉迟将军而建庙供奉,“尉迟寺”由此而得名。当地的年长者都清楚地记得,尉迟寺分为前后两大院,各种泥塑神像俱全,常年香火不断。新中国成立前后,这座寺庙改为一所小学。在“文革”期间,寺庙毁于一旦,如今仅剩下高出地面3米多的孤堆,人称“尉迟寺孤堆”。
年秋季,文物工作者曾对该孤堆进行发掘,首次揭开了尉迟寺遗址的神秘面纱。先期的发掘首先证实了原来说的寺庙至少是宋代的建筑,或者说,在宋代曾经维修过。因为在原建筑基址的下面,除了发现排列的柱础石和墙基槽以外,地层中还有大量的用作奠基或埋藏在其中的古钱币。这些钱币不仅数量多,而且包含了宋代的每个年号。这都是考证寺庙建筑的直接证据。
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后来的发掘中,一些散落的陶片引起考古专家的重视,细探究竟后,一个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遗址浮出水面,让中国的考古界惊奇和轰动,这座类似城池的古村落,后来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尉迟寺史前聚落遗址。
尉迟寺聚落遗址在考古学上属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据考古资料考证,早在年前,大汶口人由山东迁徙南下,长途跋涉,当一部分人到达皖北时,由于当地优越的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尉迟寺一带便住下了第一批东夷客人。从此,大汶口人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此发展了~年,并创造了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文化——尉迟寺文化。
从年到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考古学家先后对尉迟寺遗址进行了十三次发掘。专家说,尉迟寺遗址给中国考古界带来了许多全新的发现。十余年里,在尘封的泥土下,大型红烧土排房、围壕、祭祀广场、“七足镂空器”“鸟型神器”以及大批先民使用过的器物等聚落遗存重见天日。
在尉迟寺遗址,房子是最大的一宗文物,也是尉迟寺人烧制的最大最硬的一件陶制品,他们用集体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造了中国原始社会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大型红烧土排房。这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里的红烧土房屋横竖成排,每间房子建造时均经过挖槽、立柱、抹泥、烧烤等工序,以木为骨,以泥成墙,最后把房子烧制成一个坚硬的红色硬壳,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坚固美观。
为探寻红烧土排房的秘密,考古工作者曾经效仿古人,进行类似的烧房试验,但是连续烧了40多个小时后,用手一抓墙土,土还是散了。原始人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如何烧制出这样豪华的建筑来,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专家们称该遗址为“中国原始第一村”,并认定这个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蒙城类型,填补了大汶口文化研究的空白,为了解和研究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状况及与周邻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图腾标志物鸟形神器
年春季,尉迟寺遗址出土了一件鸟形器物,该器物表面呈红褐色,伴有灰褐色斑块。整体器形像瓶,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一像鸟形体,颈与头的连接处有一周凹槽,头部后端有一小孔,并与前端口部相通。通体高59.5厘米,中部直径22厘米,底径14厘米。
“尉迟寺是人类的文化遗址,也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鸟形神器的发现更是提升了它的文化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多年从事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工作,更是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主要研究者,对于鸟形神器的发现,正是由于王吉怀的专业敏感。
“鸟形神器应当不是一件实用器具,而是一件象征性器物。”王吉怀说,可能是一种与聚落有关系的鸟图腾,是权威的象征,摆放在固定的神台上,供村民敬仰和膜拜。另一种可能是鸟形神器为某个标志性的器物,摆放在象征权力或发号施令的地方,指挥周围的部落进行统一活动。
“在我几十年的考古生涯里,这是唯一一件保留有完整图腾的陶器。”王吉怀说,在尉迟寺遗址和其他地方的大汶口遗址的发掘中,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图腾,属首次发现,对史学界研究早期的陶器史、聚落考古史、宗教、图腾等方面都有典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