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淮新河老河工再聚首
2022/9/26 来源:不详“老伙计,多年没见,身体怎么样啊?”“不行咯,跟挖河的时候没办法比了。”“看看咱挖的河,养活了多少人啊,值啦!”……近日,在蒙城县立仓镇,一群老人在互相寒暄。当天,立仓镇政府邀请近名茨淮新河“老河工”,为他们拍摄集体照。
茨淮新河是新中国成立后人工开挖的最长河流。年,立仓镇赤塘村孔东自然村的孔德强年仅23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参与了茨淮新河蒙城大兴段的开挖。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非常辛苦,所有的活全靠人工干。我们用锹挖土,用肩挑土,用推车运土,河坝上凹凸不平的路被轧平,平整的路再碾出深深的辙沟。”孔德强说,但大家万众一心,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把蒙城大兴段的茨淮新河挖好了。
其他老人也开始回忆起半个世纪前自己负责哪个河段、从事什么工作、经历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讲述着过去艰苦的往事,对比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们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然而,黄河夺淮入海,占用淮河河道长达年,致使淮河水患频频。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淮河救灾及治理,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年冬季,淮河北岸,人声鼎沸,亳州、阜阳、淮南、蚌埠等地百万群众在怀远县上桥镇集结,挖出了第一锹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沿淮12个县出动余万人次。
“我们立仓镇距离怀远很近,因此最早到达。”一位“老河工”回忆说,大家吃的是杂面馍,就的是萝卜细粉汤,喝的是泥塘子水。由于当时劳动强度十分大,除了吃饭就是干活,这边放下碗,那边就干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2年的努力,这条全长.2公里的人工河建成。“住的茅庵房,睡的地铺床,吃的大食堂,战场是河塘,工作挖土方,目标奔小康。”孔德强告诉记者,当时就想把河挖好,没人去计较生活和劳动条件。
据统计,茨淮新河自建成投入运行以来,累计分洪排涝亿立方米,防灾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超过亿元。茨淮新河两岸实现了旱涝保收,成为国家大粮仓、重要商品粮基地。
“茨淮新河是引江济淮、引江济亳工程的重要河段。”亳州市河道保护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孙爱芹告诉记者,茨淮新河既是储水池又是中转站,优质水源由此向北,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亳州、商丘等地。去年夏季黄淮流域大雨引发洪涝灾害,茨淮新河发挥了巨大作用,皖北基本上没有受到洪水影响。
“目前,茨淮新河每天向亳州市区供水12.6万吨。”孙爱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