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哥的五万里D194骑记天慕蒙城县淮
2022/9/30 来源:不详引题
骑在平坦的淮河平原,真是惬意。虽惬意,但风光却少了变化,所以这几天低头思考的多了,看风景就少了。凡事都可能是把双刃剑,其中是利是害,关键在于如何看待。
当天的行程
日期:年4月10日,星期六。
路线:从庄子故里蒙城县出发,虽然没看到牛,但看到了庄子祠,出蒙城县后,就直奔淮北而去。
里程:85公里,累计公里。
累计经过县市:个
(行者重启,数据丢失,此处无图,原始记录为85公里)
所见
蒙城县的庄子祠。
(庄子祠是三A级旅游景区,属于道教庙宇,始建于北宋。现存庄子祠是蒙城县政府在宋代庄子祠旧址上新建的,总占地面积52亩。)
一马平川的淮河平原。
在这样肥沃的土地上建太阳能电站真是有点浪费。况且这里的阴雨天还很多。
距离淮北还有40公里左右,开始有煤矿了。
看现状,这里应该是老矿区了。
老矿区的转型之路。这里是就业扶贫车间,不知道生产什么产品。
还有进行矿区修复治理,不知道具体做什么,在钻井打洞。
这田野中的小村儿掩映在绿色中,新农村的标志。
这一大片是生态养殖场,所有的鸡都是散养。
我去,又见它们呼呼地转了。据说有风力发电机的农田产量都很低,影响受粉。据说欧洲那嘎达基本都拆除了。
到达安徽最北部的城市淮北。
(淮北,别称相城,是安徽省地级市,国家重要能源城市。还是“长三角城市群”、“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口子窖名酒出产于此。)
终于有伴了。
骑记:看电影《天慕》
在平原上骑行真省力,虽然景致没有那么惊艳,但体力上消耗不太多,感觉还不错。这几天早早地到达目的,收拾完毕后就有时间细心看看电视。昨天在电影频道看到一个电影《天慕》,讲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慕生忠将军带领将士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这种片子在观众群里一般不那么叫好叫座。之所以有这样的观众缘,一部分原因是有些类似影片拍的确实不咋地,电影都当成话剧拍的,因为旱涝保收,没有营收压力,自然主创团队就不那么用心了;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受各种条件所限,很多情节都点到为止,或避重就轻,导致观赏性和逻辑性差一些,就不好看了;还有一部分原因在观众,他们觉得主旋律有宣传之嫌,你宣传我偏不喜欢,带上有色眼镜后,就是一副吊的不能再拽的架势。
这部电影虽然有很多瑕疵,有些情节还略显生硬,但我还是愿意去看它,就是因为我走过这条路。而且,也因为走过这条路,所以看这部电影才觉得它演的足够真实。看了一遍电影,感觉又重走了一遍青藏线。
西藏和平解放后,为了给西藏运输给养,国家调集了全国1/3的骆驼来运输。几次进藏后,骆驼都累死了很多,为此运输大队长慕生忠将军还被叫去问责。负责押运的士兵也伤亡惨重。所以,修一条进藏的路是提高效率,降低伤亡的必然选择。
拿着中央给的30万资金,以及彭老总给的多把铁锹镐头,以及一些炸药。20多个官兵和几十个民工就向格尔木开拔了。格尔木之前只是个地理位置,是牧民起的名字,具体在哪,谁也说不清楚。慕将军一句话:帐篷支到哪,哪就是格尔木。格尔木这座带有共和国军人气质的城市就这样诞生了。青藏公路2/3都在米海拔,行走其间都会缺氧,更何况修路这种重体力活。民工们深有体会,会死人的,这是他们的第一反应。所以,他们都不准备干了。慕将军没有强留,只是让他们走之前开垦一个菜地,种萝卜吃。并借此证明,高海拔地区干活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所以,几十个人就这么操起家伙,开始修路。
电影有一段架桥的剧情,是在昆仑河的一个支流上。青藏公路出格尔木就一路沿着昆仑河奔向昆仑山,所以要跨过很多支流。这个支流很特别,下切的很厉害,河面距离路面有多米,走在路上感觉很险。现在修路架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当年为修这十米长的桥,缺医少药的建筑队伍费了好大劲。
他们在昆仑山口开山劈石,在可可西里冒着强风和风沙一点一点掘进,在唐古拉山上征服米海拔。回想起来,当初走在这条路上的感受,才充分体会当年修路的艰辛。
看完电影,到豆瓣上看了一些关于这部片子的影评。看了觉得挺有意思的。有些人吐槽电影演的太做作,像是口号集锦。有些人认为没有充分演出官兵们修路的艰辛。有的人也向官兵们致敬。可以看出来,这些做评价的大部分都没有来过青藏线,可能也未了解这条路修筑的历史,只就自己的感受发表一下。这倒也没有对错,只是感受不同罢了。
引申一下,有句话叫不撞南墙不回头。表面上是说这个人很倔强,认准的事即便是错误的也要去干。话又说回来,这哥们为什么这么倔强呢?关键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过,经历过的人知道其中厉害,没经历的人当然不知道。所以,经历过的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劝阻那兄弟,当然是碰一鼻子灰。然后,那兄弟亲自体验一下,碰的头破血流的,回来告诉那哥们,还真是这么回事。
所以,只有经历过,才有深刻体会。体会越深,才有更好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