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农,开创未来新局

2023/1/26 来源:不详

北京手足癣医院地图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590007.html

本文转自:亳州晚报

从种田“门外汉”到“全国种粮大户”,“持证农民”聂红伟笑称“给我一年20万也不换工作”;耕种管收“全托管”,“田保姆”让孙志在外务工的同时拿着种田收益;回家当职业农民,让张磊种田年薪逾20万……

“谁来种地”,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亳州通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多有情怀、懂技术、有能力的新农人回归乡土,让我们跟随“新农人”的脚步,探寻他们逐梦乡村的精彩故事。

“持证农民”带着老乡共同致富

亩小麦颗粒归仓,望着满仓金黄的麦子,聂红伟心里的获得感像身边的麦堆一样饱满、实在。

聂红伟是亳州远近闻名的“持证农民”。年,他与合伙人成立了合作社,流转亩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

一开始,聂红伟本以为自己种田是行家里手。“现在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挺正常,但过去,你说让政府来给咱培训咋当农民,十里八村都当笑话。”聂红伟说,多年前他第一次接受培训,主要是种植技术、电子商务知识等。“一下子眼界就打开了,对搞农业有了全新思路。”回忆培训带来的冲击,聂红伟仍非常激动。自此,他每年都会参加农业部门举办的培训,成为了“持证农民”。“越培训,越发现自己种田是‘门外汉’。”

通过培训和自学,聂红伟愈发感觉科技种田的重要性。

在谯城区大杨镇聂红伟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种子、肥料和大小农机具塞得满满当当。现在合作社不仅有大型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还有无人机、植保机,大大提高了田间作业效率。为解决“晒粮难”问题,他还购置了两台粮食烘干机。

有了先进的农用机械,还要学习先进的粮食种植技术。如今,聂红伟从“门外汉”成了“全国种粮大户”,流转土地从60亩到亩,现在带领周边村民种植3万亩订单小麦,带着老乡共同增收致富。

“给我一年20万元我都不换工作。”聂红伟笑着说,“我们合作社有5个合伙人,现在一年纯收益就超过80万,这还不包括农机服务、提供种源、订单农业等这些收益。”

聂红伟深知,土地能够带来更多收益。据介绍,自年我市实施“阳光工程”起,便开始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每年都有数千名不同类型的农民接受培训。

市农村农业局科教信息科科长怀珍法介绍,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藏粮于农”,就是要确定粮食生产的关键主体,进而解决“谁来种地”这一首要问题。未来一定时期内,粮食生产将依靠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而这里的农民应该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民。

“田保姆”让农民打工种田两不误

“不用回家,小麦就收好了,我就等着收钱了。”麦收期间,在外务工的蒙城县小辛集乡白庙村村民孙志一点也不用为自家小麦担心。

三年前,孙志与村委会签下合同,将家里的10余亩地托管了出去。麦收期间,他家的小麦收割、出售以及随后的玉米播种全由“田保姆”承担,卖粮钱直接打到银行账户。

被孙志称为“田保姆”的小辛集乡合胜农事服务中心,今年与白庙村委会签订了1.5万亩农事托管合同,可为农户提供农资统购、田间管理、产品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农事“大托管”服务。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套餐”服务。

在“田保姆”的帮助下,孙志改种了更高产、售价更高的小麦品种,用上了统一进购的优质平价化肥。不仅农资成本减少了,今年他家小麦还比去年增产了多公斤,增收两三千元。

小辛集乡年开始实施农机耕、种、收托管服务,年推行“耕、种、管、收、供、销”六位一体的“大托管”服务。年,全乡农机托管率达到%,土地六位一体“大托管”面积5万余亩,托管率达60%以上。

“有的农民不愿相信大户或者社会化服务组织,由村集体充当中间人的角色,村民更放心。”合胜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李伟伟说,在这种“大托管”模式下,村委会一手接收农户委托,一手联系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对我们的服务跟踪监管。服务中心在帮助农民稳产增收的同时,每年还能给村集体带来至少3万元分红。

作为安徽省首批农业生产“大托管”示范县,今年午收,蒙城县“大托管”服务的小麦实测亩产公斤以上,较普通农户增产约50公斤。同时午、秋两季每亩土地降低生产成本约80元,可为农民增收超过2亿元。

“与传统的托管服务相比,‘大托管’模式具有组织化程度更高、配套服务更全、风险防控更强、利益联结更紧密的优势。”市农业农村局农经站负责人侯效忠表示,农民将耕地“委托”给村集体,村集体自己生产经营或将耕地集中“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生产经营,农业服务公司和农技部门“跟进”技术服务、银行“跟进”金融贷款服务,保险公司给予收入保险“托底”,“大托管”让农业生产变得更简单、更集约、更高效。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有利于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引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侯效忠说。今年5月,我市下发了年“全托管”服务经营模式示范推广工作实施方案,计划今年全市午秋两季“全托管”面积90万亩,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个。

新型职业农民年薪逾20万

“在家门口种地比出去打工轻松,不仅挣得更多,也更有归属感。”涡阳县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张磊笑着说。

张磊是涡阳县西阳镇解沟村村民,高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返乡前,他在河北石家庄做焊工,每月工资一万元。

年4月,位于涡阳的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公司投资成立的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招聘新型职业农民,不愿在外继续漂泊的张磊报了名。

经过半年理论学习和种田实操,张磊掌握了技术,开始独立管理家门口的亩土地,种植金沙河面业集团需要的优质小麦。

“扣除农户的土地流转金,以及其他各项种植生产成本后的经营盈余,总收益由合作社与职业农民‘五五分成’。”张磊说,他去年的收益达到了23万余元,“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目前,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流传土地达到1万余亩,辐射涡阳9个乡镇,由30名像张磊一样的职业农民负责管理,其中约六成是涡阳本地人。

6月9日,在位于涡阳县阳港产业园的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厂区,一辆辆满载着小麦的大货车缓缓驶入。张磊种植的小麦在这里经过验收、磨粉、和料、压面等多道工序,变身为一包包质量上乘的挂面。一起进入金沙河面业厂区的,还有来自涡阳县多个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农户种植的优质订单小麦。

“没有好原粮就没有好面粉,也就没有好挂面。”金沙河农作物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刘伟科说,企业的需求是好原粮,职业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农户的需求是理想回报,“三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种粮积极性也就充分调动起来了”。

今年,涡阳县种植小麦万亩,发展专用品牌小麦订单生产就超过了万亩。该县通过加强种植合作社与种子企业、面粉加工龙头企业的紧密合作,从种子到食品无缝对接,打造小麦种植、仓储、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小麦全产业链联合体。

“小麦全产业链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同步发展,在‘好粮卖好价、丰产又增收’中实现了多方互利共赢,也能鼓励更多农户通过种粮增收。”市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吴雪说,“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种田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这样才能涌现出更多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实现‘藏粮于农’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3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