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片蚌埠双墩陶文成功破译

2022/9/12 来源:不详

第二片蚌埠双墩陶文成功破译

——兼述70O0年前江淮一带夏族20个支系的族名及分布(BSBQ)

今年7月30日笔者写《七千年前的蚌埠双墩陶文浅释》一文,好像已经遇到这第二片蚌埠双墩陶文的网络图片,由于陶文内容排列整齐、字迹清晰,当时以为是后人搞的众多陶片的单字汇总,所以就跳过去了。单字陶文主要探索像什么的问题,不需要系统性的文化信息对接,可以任意联想,写成十本书也没有结论。连文陶片主要探索是什么的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文化信息对接,不容易理顺,只要顺了就基本上是了。近日再次遇到这第二片的蚌埠双墩陶文的网络图片,发觉比第一片更加重要,也比第一片更加复杂,花了三天时间才稍有眉目,不再担心是后人的汇总表了,因为今天的人们还不知道陶文的内容,也就无从将这些陶文分为鱼类、互类、兽类、木类几大类来进行排列。这第二件陶片上的汉字,必是远古人类刻划在蚌埠双墩遗址陶器文物的底部平面之上,七千多年之后的今天,竟然如此完整,竟然如此清晰,实乃华夏族之幸也!实乃全人类之幸也!

这第二片蚌埠双墩陶文笔法工整、纯熟、匀称,是出自老师傅之手。内容为二十字:“贝螃蚝蜃,龟鳖蚌蛤,兕熊秣鞍,草木巢枞,除陵鲵鲋”。其中,“秣鞍”二字或为“马鹿”。这件陶片的重量,可以超过明清二十二陵的总和。

现将陶文内容按照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顺序分为五组介绍如下。

一、第一列。贝、螃、蚝、蜃。互物图腾。连片分布于淮河中下游北部地区。

1、贝。此处写法与甲骨文相近。七千年前的贝族,分布于涡河东岸、洪泽湖西岸、淮河北岸、不牢河南岸一带,包括今天徐州市、淮北市、宿州市、宿迁市、泗洪县、五河县一带,平面地形北尖南宽,呈扇形,亦即贝形。

2、螃。此处写法是螃蟹象形简笔,左下为蟹钳,与后世写法不同。七千年前的螃族,分布于沂河西岸、不牢河东岸一带,包括今天临沂市到枣庄市一带,此地块南侧有两处尖狭地形若蟹钳。

3、蚝。此处写法与第一片陶文第二字相近,都是蚝字,从虫,毛声。七千年前的蚝族,分布于沂河东岸、沭河西岸一带,包括今天新沂市及郯城县一带,此地块南侧两河交汇的狭长地带平面地形若蚝。

4、蜃。此处写法是大蛤的象形。在淮为蛤,在海为蜃。七千年前的蜃族,分布于沭河东岸、新沂河北岸到大海一带,包括今天新沂市到连云港一带,此地块平面地形呈扇形,即蜃形。

二、第二列。龟、鳖、蚌、蛤。也是互物图腾。连片分布于淮河中游两岸一带。

1、龟。龟字大篆是龟的足、背、甲的象形,此处写法与后世大篆写法不同,联系前后地理顺序,此字应是早期龟字异体。七千年前的龟族,分布于淮河南岸、淠河东岸一带,包括今天寿县、长丰县一带,乌龟头部地形在今天凤台县城一带。

2、鳖。此处写法是鳖的象形,与第一片陶文第三字写法相近,大篆写法也包含鳖之广肩的象形。七千年前淮河地区的鳖族,分布于淠河西岸、沙颖河南岸一带,包括今天颖上县、霍丘县一带。而老鳖象形地块的头部则在沙颖河下游东侧、淮河北岸一带。

3、蚌。此处写法是蚌的象形,与第一片陶文第六字创意相近,都是蚌字。七千年前的蚌族,分布于淮河中游东岸今蚌埠市及凤阳县、定远县一带,平面地形若蚌。亦即蚌埠双墩遗址所在地区。

4、蛤。此处写法外弧是蛤的象形,里面是合字的倒置。七千年前的蛤族,分布于淮河北岸、沙颖河下游北岸、涡河西岸一带,包括今天涡阳县、利辛县、蒙城县及南到淮河一带,此地块南侧靠近淮河地区平面地形若两个扇沿重叠的蛤。第一片陶文第七字就是两个扇沿重叠的蛤的象形,也是蛤字。

三、第三列。兕、熊、秣、鞍,或兕、熊、马、鹿。兽类图腾。连片分布于淮河中上游一带或邻近地区。

1、兕。此处写法是犀牛的象形,上部两角,下部四足。七千年前的兕族,分布于淮河干流源头桐柏山地区,包括今天信阳市区往南到大悟县一带。太悟县北侧、G公路两侧山地平面地形若犀牛两角。

2、熊。此处写法是熊的象形,与大小篆熊、能写法相近。七千年前淮河一带的熊族,分布于大别山一带,包括今天红安、孝感、新县往东到庐江、霍山、岳西、蕲春一带。熊之双目地形在新县县城与大悟县五岳山,左臂地形在红安与麻城之间山地,右臂地形在红安与孝感之间山地。熊,即能,即三足鳖,即壑山,熊鳖一体,熊在鳖中。此处熊在鳖旁,熊鳖两族,可证成熟的汉字实际已有万年以上历史,笔者《三星堆青铜面具正是华夏部族图腾》等文稿当中关于华夏部族早期历史的起始时间的断代偏于保守。今之霍山县、霍丘县的名称都与远古壑山有关,本义应是传统文化记忆中的巨鳌荷地。

3、秣。此处写法是马的象形,又包含了末字的笔画。七千年前的秣陵一族,分布于长江以南今南京到镇江一带。汉代有秣陵侯国、秣陵县,均在今南京一带,后人却未知七千多年前已有秣陵之名。今南京到镇江一带山地平面地形若马,马头朝西,马眼在钟山。资料显示南京方言与滁州、马鞍山一带方言同属一个小支,此地远古部族亦属淮河一支。

此字既是马的象形,也可能就是马字。笔者发现淮河支流沙颖河上游嵩山到周口一带平面地形竟是马拉车的造型,轿厢在嵩山一带,马口在周口一带,马眼在鄢陵县一带,此即轩辕之形!

这片陶文当中的这个马,到底是指秣陵一族还是轩辕一族,本文未可断也。

4、鞍。此处写法既是马鞍象形,也包含女居家中为安的构字思路。七千年前的马鞍一族,分布于今天马鞍山市到宣城一带,马鞍山市东北侧山地与宣城北侧山地平面地形皆若马鞍。

此字当中的Ⅴ形笔画,也可能指鹿图腾,笔者破译的南亚早期印章文字当中Ⅴ形笔画代指鹿图腾。淮河支流涡河上游亳州一带山地平面地形恰似鹿角,左角在亳州北侧,右角在鹿邑县西北侧,其头在亳州东侧,此即远古鹿族分布区域。

此字虽然更像是早期鞍字的异体字,但是秣、鞍地形较小,与兕、熊地形不成比例,所以此字到底是鞍还是鹿,本文亦未能结论。

四、第四列。草、木、巢、枞。草木类图腾。分布在淮河中上游一带。

1、草。此处写法就是大小篆草字的通用字形加上人格化的头。七千年前的草族,分布于淮河干流上游北岸一带,包括今天息县、新蔡县、淮滨县、正阳县一带。息县、淮滨县北侧丘陵平面地形正是汉字草字的早期字形。

2、木。此处写法是人格化的汉字木字造型。七千年前的木族,分布于淮河上游南岸丘陵地区,包括今天罗山县、潢川县、光山县一带。这一带丘陵平面地形,若两个汉字木字造型。

3、巢。此处写法是巢湖平面地形图融合鸟羽三片,鸟居为巢是汉字巢字的基本构字思路。七千年前的巢族,应即有巢氏,分布于巢湖周边地区,包括今天合肥市及所辖区县一带。但是七千年前的汉字已经如此成熟,人类已经不再居巢了。

4、枞。此处写法是从字与木字的融合,西亚、北非早期泥板汉字当中有相同字形笔者读作栅,此处既可能读作栅,也可能读作枞。此地形在长江北岸庐江、安庆、黄梅一带狭长山地,读作栅则有拱卫之意,读作枞则整个地形理解为枞树,与今存枞阳县名相合。

五、第五列。除、陵、鲵、鲋。鱼类图腾。分布于淮河中下游南部地区。

1、除。此处写法上面是双耳鱼,下面是一个大口。除鱼即是双耳鱼,指今天滁州市西北到盱眙县一带山地平面地形,七千年前的除鱼部族分布于这一带。

2、陵。此处写法是山陵和鱼的组合造型。陵鱼一族,亦即伯陵一族,早期文献记载属炎帝后裔,而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陶文反映实际上在七千多年前已有陵鱼之族号。笔者今年6月8日《凌家滩遗址与远古陵鱼图腾》一文已经发现远古陵鱼部族聚居于今天巢湖东侧到长江西岸的含山县、和县一带,这一带山地平面地形若一条大鱼,鱼头朝西,鱼背上有方形山脊若陵墓石基。

3、鲵。此处写法是娃娃脸和鱼的组合造型。鲵鱼,即娃娃鱼,是历史早期女娲部族图腾,商周秦汉之后文献误以为女娲部族是蛇图腾。七千年前淮河地区的鲵族分布于洪泽湖、高邮湖周边地区,包括今天扬州、高邮、淮安、金湖、盱眙、泗阳、泗洪一带。这一带平面地形即若娃娃脸,左眼高邮湖,右眼洪泽湖,左颊在扬州南侧丘陵,右颊在泗洪东侧丘陵。著名的蚌埠双墩陶塑人头像即是历史早期的淮河鲵族图腾像,与此平面地形图酷似。

4、鲋。此处写法略似大小篆付字,应是付字与鱼形的融合。笔者今年6月25日《端午民俗》一文已经发现历史早期的鲋鱼图腾一族分布于长江下游两岸地区,实际包括今天苏沪杭往北到盐城、连云港一带。再看卫星地图,在长江口北侧与杭州湾北侧各有一个鱼头,那么此处鲋鱼本义应为附鱼,也即双鱼相附之义。

六。第一片陶文内容校正。

笔者年7月30日《七千年前的蚌埠双墩陶文浅释》一文所破译第一片蚌埠双墩陶文内容校正为:“龟蚝鳖蜃,螃蚌蛤贝,除陵……”。

七、后语。

江水浩浩,淮水汤汤,多少往事,俱入尘土。文物是古人的灰烬再起的磷火,文字是其中最灿烂的一团光芒。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陶文是目前地球上可以精确识读的最早的文字,是悠久灿烂的华夏历史文化的见证。

七千多年之前真的就有夏族了吗?有熊部族、鱼互部族、伯陵部族等等等等不是夏族又是哪族,正如人们以前不知道七千多年之前已有如此成熟的汉字,人们以前也不知道七千多年之前已有有熊部族、鱼互部族、伯陵部族等等等等族号而已。古人知道后人健忘,于是将他们的名头刻在陶器之上埋在黄土之下,让千万年之后的人类可以看见他们用肉体和灵魂曾经照亮过的这片广袤的土地的早期坐标。

而我这个人,并不是挥动巨掌推开尘封千年的历史山门的那个人。我只是一个路人,凑巧从石缝间窥见山洞里面仿佛有许多许多宝藏,于是呼喊大家快点过来看。至于取出宝藏的那个人,以及真正看清楚宝藏的那个人,应该是我后面的那个人,或者那几个人。

何连红

年11日2日(夏历九月十七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