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淮新河工地上的缝补娘
2022/9/24 来源:不详苏孜阿普片 http://pf.39.net/bdfyy/zjft/150517/4624713.html
对“挑河”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重体力活,也因此,当年的茨淮新河工地几乎就是男人的世界。然而,有个叫张淑英的蒙城女孩,当时却坚持要参与进来,并且把自己心爱的缝纫机也带了过去,为挖河工作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坚决“请战”上工地
“我有个缝纫机,我能给村里人缝缝补补,我就要去。”记者见到张淑英老人时,她正在蒙城县立仓镇的菜市街卖菜,说起当年坚持去茨淮新河工地的理由,70岁的她语速很快,语气很坚决。
年秋,人们期待已久的茨淮新河工程将要在怀远县上桥开工建设,上级部门从张淑英所在的村子抽调了很多人。见此情景,20岁的张淑英找到村干部毛遂自荐,表示自己也要去参与挖河。由于当时要求的是男劳力,村干部看着眼前这个女孩,感到很为难。
“我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村干部也觉得有道理,就破例同意了我的请求。”说起被批准上挖河工地,张淑英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她赶紧把自己心爱的缝纫机擦了又擦,并且开始准备针头线脑以及零碎布块,“我的缝纫机当时刚买不久,是全村唯一的一台,是我父亲花了多块钱托人从上海买回来的。”
工地上的“多面手”
到了茨淮新河工地,张淑英和男人们一样,挖土运土,不停地干活,“我那时候年轻,整天风风火火的,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张淑英说。除了工地上的活,她还经常在食堂帮忙做饭,到物料库帮忙发放物品。总之,有需要的地方就能看到她灵巧的身影。
由于劳动强度大,不断有民工们的衣服被刮破磨破,张淑英看到后,便让大家在休息时找她补衣服。很快,大家便都知道了这位带着缝纫机上工地的姑娘,她也成了工地上最受欢迎的人,大家都称她是“缝补娘”。“大部分人都找我缝补过衣服,我带的零碎布头最后都不够用了。”张淑英觉得,自己当时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由于性别的缘故,张淑英独自住在食堂里,“那个茅庵子四面透风,有一次雨下得大,我的被子都被漏湿了半截。”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劳动了一个多月,张淑英到当期工程结束才离开工地。后来,她又陆续多次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去。
两台缝纫机的故事
当得知我市正在筹建茨淮新河纪念馆,需要收集相关的老物件时,张淑英主动表示,这架缝纫机依然放在家中,她愿意捐给纪念馆。
在立仓镇中陆村小路庄张淑英的家里,记者和工作人员见到了这架“蜜蜂牌”缝纫机。
历经半世纪的风霜,这架缝纫机的木头面板已经多处掉漆,显得有些斑驳,湖蓝色的机身也很陈旧,只有部分部位因频繁操作,摩擦得十分光滑。“这个缝纫机还能用呢,你看,这个皮带早就断了,我自己用布做了一根皮带。”随后,张淑英找来一件旧衣服,在缝纫机上操作起来。只见她脚踩手扶,缝纫机开始转动,张淑英面带微笑,也仿佛回到了在茨淮新河工地上,为父老乡亲们缝补衣服的岁月。
要和陪伴自己整整半个世纪的缝纫机告别,她像当年上工地一样,把缝纫机擦了又擦。“虽说心里很舍不得,但想想以后大家都能在纪念馆里看到它,知道它给挖河出过力,我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当看到缝纫机被搬上了车,张淑英转过身去,擦了一下眼泪。
让张淑英想不到的是,在她捐出缝纫机后,没过两天,却又得到了另外一台缝纫机。
原来,该村74岁的老支书路德行得知了此事,就把自己家的缝纫机送给了张淑英。“虽然我这架缝纫机年头也很长了,但是还能使用,我琢磨着,张淑英把她那架有着特殊意义的缝纫机捐了出来,我就应该为她做点啥。”
(记者路振杰文/图)
(文章来源:亳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