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真
2022/12/23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1],其所待者特未定也[2]。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3],不雄成[4],不谟士[5]。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6]。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7],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8]。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9],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10]。其耆欲深者[11],其天机浅[12]。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13],其入不距[14];翛然而往[15],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16],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17],其容寂,其颡頯[18];凄然似秋,煖然似春[19],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20]。
故圣人之用兵也[21],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22],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23],非仁也;天时[24],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25],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26]。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27],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28],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義而不朋[29],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30],张乎其虚而不华也[31];邴邴乎其似喜乎[32],崔乎其不得已乎[33]!滀乎进我色也[34],与乎止我德也[35];厉乎其似世乎[36]!謷乎其未可制也[37];连乎其似好闭也[38],悗乎忘其言也[39]。以刑为体[40],以礼为翼,以知为时[41],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42];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43],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约前—前)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
[1]有所待:有所依凭。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当:恰当、正确。[2]特:但,不过。[3]逆:针对,对付。[4]雄成:雄据自己的成绩,即凭借自己取得的成绩而傲视他人、凌驾他人。[5]谟:图谋、算计。土:通作“事”。一说“士”当就字面讲,“谟士”则讲作采用不正当手段谋取士人的信赖。[6]当:恰巧、正好。自得:自以为得意。[7]濡(rú):沾湿。[8]假:通作“格”,至、达到的意思。[9]踵:脚跟。“息以踵”言气息深沉,发自根本。[10]嗌(ài):咽喉闭塞。“嗌言”是说言语吞吐像堵在喉头似的。哇(wā):象声词,形容声音靡曼。[11]耆:嗜好;这个意思后代写作“嗜”。[12]天机:天生的神智。[13]“出”这里指出生于世,与下句“入”指死亡相对为文。以下的“往”和“来”也是指人的死和生。:“欣”字的异体,高兴的意思。[14]距:通作“拒”,拒绝、回避的意思。[15]翛(xiāo)然:无拘束,自由自在的样子。[16]揖:当为“损”字之讹,损害的意思。[17]志:疑为“忘”字之误;“心忘”意思是心里空灵,忘掉自己的周围。
[18]颡頯:(sāngkuí)颡頯”,颡指的是脑门宽阔。[19]煖(xuān):同“煊”,温暖的意思。[20]宜:合适、相称。[21]本自然段(从“故圣人之用兵也”至“而不自适其适者也”)闻一多先生认为文意与上下不能一贯而自成片断,疑系错简。以备参考。[22]利泽:利益和恩泽。[23]亲:这里指偏爱。庄子主张至人无亲,任理自存,因而有了偏爱就算不上是“仁”。[24]天时:选择时机。[25]行名:做事为取名声。一说“行”读xìng,是品行的意思,“行名失己”即品行和名声不符而失去本真。[26]役:役使、驱遣。[27]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皆人名,传说中远古时代(唐尧、夏禹、商汤时代)的贤人,有的为不愿接受天下,有的为忠谏不被采纳,或投水而死,或饿死,或被杀害。[28]适:安适,舒畅。[29]状:外部的表情和神态。義(é):通作“峨”(亦写作“峩”),高的意思。朋(bēng):通作“崩”,崩坏的意思。“義而不朋”意思是嵬峨而不矜持。一说“義”(yì)讲作“宜”,指与人相处随物而宜;“朋”讲作“朋党”,指与人交往却不结成朋党。姑备参考。
[30]与乎:容与,态度自然安闲的样子。觚(gū):特立超群。坚:这里是固执的意思。[31]张乎:广大的样子,这里指内心宽宏、开阔。华:浮华。[32]邴(bǐng)邴:欣喜的样子。有的本子只有一个“邴”字。[33]崔乎:开始行动的样子。[34]滀(chù)乎:本指水之停聚貌,这里引伸形容人的容颜和悦而有光泽。[35]与:交往,待人接物。止:归;“止我德”是说德性高雅宽和让人归依。[36]厉:疑为“广”字之误,言精神博大好像包容了世界。一说“世”乃“泰”字之通假,大的意思。[37]謷(áo)乎:高放自得的样子。制:限制。[38]连乎:绵邈深远的样子。[39]悗(mèn)乎:心不在焉的样子。[40]“以刑为体”至“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十三句,所述内容不似庄子的思想和主张,跟上下文内容也不连贯,嵌在这里前后很不好串通,有待进一步校勘、考订。[41]为时:等待时机。[42]绰乎:宽大的样子。[43]徒:徒属,这里是同类的意思。
知道自然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知道自然的作为,是懂得事物出于自然;了解人的作为,是用他智慧所通晓的知识哺育、薰陶他智慧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人们的知识一定要有所依凭方才能认定是否恰当,而认识的对象却是不稳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于自然呢?
况且有了“真人”方才有真知。什么叫做“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象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颤慄,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这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方才能像这样。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时不做梦,他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他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跟,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罢了。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
所以古代圣人使用武力,灭掉敌国却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广施于万世,却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人。乐于交往取悦外物的人,不是圣人;有偏爱就算不上是“仁”;伺机行事,不是贤人;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和相辅,算不上是君子;办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丧失身躯却与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都是被安适世人的人所安适,而不是能使自己得到安适的人。
古时候的“真人”,神情嵬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阔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性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用道德来遵循规律。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那么杀了人也是宽厚仁慈的;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用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行;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用道德来遵循规律,就像是说大凡有脚的人就能够登上山丘,而人们却真以为是勤于行走的人。所以说人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为一的,人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为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是浑一的,那些不同一的东西也是浑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做“真人”。
庄子接着继续给我们介绍古之真人的音容面貌,真人的外在形态是什么样子的呢?“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若然者”,指达到了这一步的人,他就有一定的形式了,就有表现了,我们常常说看相,现在就来看看古代真人的相。“其心志”,这里的“志”古人注释应该是“忘”字,就是无心的意思。无心道人,他没有那么些心机,没有那么些心智,没有那么些麻烦,他心很定、很静,这是“内相”。那么,表现在外部的形象呢?“其容寂”,就是很安详,很平淡,没有什么冲动,没有什么情绪上的喜怒哀乐、大喜大悲这么一种状态。
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南帝“段皇爷”,知道真正要达到很高很高的功夫境界,就是这样的,就是“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金庸在武侠小说里描写大侠的气质,都是用《庄子》的这些境界来刻划人物的,用小说的形式把《庄子》的理念装进去。
我们看这里,“其形忘”,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里边,能够真正放下。曹洞宗的洞山祖师在《三渗漏》里说,“机不离位,堕在毒海”。我们的心总是有东西放不下,酒色财气放不下,功名利禄放不下,恩恩怨怨放不下,佛法、道法放不下,放不下就不行,只有放下了,你才能进入道法。古代有位禅师说“一句活头语,万世系驴橛”。活头语,就是真理的言说,祖师的语言,真人的语言。我们听到的真理觉得非常棒,棒极了,我们敬受奉持,但是,它又像一个木桩,把我们像毛驴一样拴在那里,把我们生生世世拴在那儿,不得自在了。所以对禅宗祖师的话也要放得下。
庄子谈“其心忘”,就是要达到这个境界,不能把什么都记住,使我们的心永远都空、空、空,佛法讲空嘛!庄子在《人间世》里讲“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也是在谈空;《道德经》里讲“致虚极,守静笃”,也是要我们把心放空以后,才能“其容寂”,心平气和、安安静静地、没有一点烦恼,没有一点喜怒哀乐的躁动表现在形象上。我们说,要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讲寂灭,它就是一个寂,寂就是安静、安宁、平和,没有波澜,就是我们的这个形象。真正的大侠,当面对千军万马时,也是“其心忘,其容寂”。
“其颡頯”,颡指的是脑门,这里是说额头很广阔,颧骨呢也很宽大。这个就有道人的气象,道人不会是獐头鼠目的味道,有时会有一种古怪相。平常说富贵人有富贵相,道人就有道人相。这些奇人异人,是要带点让人捉摸不透的古怪相的。
下面一句“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秋天,是有一股肃杀之气,人呢,也就要跟着收敛一些,把身心收敛一些,活动也要相应少一些,得有那么点凄然之意;等春天来了,和气散发,和气抒发,那我们整个的身心活动也要顺应天时,活动量可以大一些,在外面的交往也可以多一些。所以要“喜怒通四时”,我们可以结合这个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来调节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点在中医《黄帝内经》里面是发挥得很到位的。我们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喜怒是不是“通四时”?
圣人有没有喜怒哀乐?为这个事情,在魏晋时,那些玄学大师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曹魏时著名的玄学大师、易经大师王弼就说圣人也有喜怒哀乐。圣人和常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圣人的哀乐以应物,但不累心。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面对外部境界,但是他不入心,不伤心。“圣人之所以有哀乐者,应于物而无累于物也”。圣人不受喜怒哀乐的拖累,也不受环境的拖累。
文/马振金(山东人,大学毕业,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