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乡村振兴,文化软实力筑牢发展
2023/2/1 来源:不详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既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既要“面子光”,更要“里子亮”。
近年来,我市坚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留“农”元素,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的新型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补足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礼堂、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成为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留下老物件留住“精气神”
红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遍布村庄的参天大树、穿村而过蜿蜒曲折的河流……走进省级美丽乡村——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看不到大拆大建,但随处可见匠心布置的“农”元素,让人倍感亲切。
李大塘村内,树龄几十年的老树遍布。新村建设时,这些老树全部保留,另外种植了大叶女贞、垂柳、红叶石楠、金桂、白玉兰等绿化树。
不过,李大塘村最有特色的地方要数农耕园。在农耕园,李大塘村因势造型,因形设景,不但保留了原有的古树名木和村民以前居住过的老旧房屋,还把村民使用过的犁、耙、石磙、石磨等生产、生活工具迁移至此。
在我市,一座座村史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展示农村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走进戴尧村村史馆,一座巨大的土坯窑诉说着如烟的往事,仿佛让人看到了红红火火的砖窑时代和曾经的辉煌。该村党总支书记戴同阳介绍,当时家家户户都烧窑造砖,所以我们村以前的名字叫戴窑。不过,烧窑并没有改变戴尧村落后的经济面貌,村民越烧越穷。年,戴尧村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
不甘落后的戴尧村通过发展莲藕种植,打造万亩莲藕种植基地,不仅摆脱了贫穷,还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发展明星村,戴窑村改名为戴尧村。
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上,按照“总体规划定规模、专项规划保配套、村庄规划出特色”的思路,高标准、高起点聘请专业设计机构编制中心村和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建设规划,以“美丽田园为形、产业支撑为基、乡愁村韵为根、厚重文化为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确保符合实际、顺应民意、彰显特色,传承村落文化,留住乡愁记忆,推动产村融合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成村美民富的良好局面。
盘活了乡愁带火了旅游
近几年,我市以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动为抓手,积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培育“文化+旅游”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盘活“乡愁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年,晨光村因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项目少等原因,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精准帮扶下,该村以优质果桑种植示范园为依托,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晨光”品牌。
年,晨光村成立了村级集体企业,并以村集体名义流转土地33亩,建成优质果桑种植示范园,发展桑葚规模化种植,延长加工产业链,深挖产品附加值,开发出桑葚干、桑葚酒、桑皮、桑茶等系列产品,不仅招徕了大量游客,而且逐渐显露出“桑”品牌效应。
在桑果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之后,晨光村以“桑文化”为主题,主动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结合亳州市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动,谋划组织了“桑葚采摘节”“药膳美食节”“书记代言”直播带货等活动,累计投入资金余万,提升改善旅游交通道路,拓宽硬化主干道路11.71千米,建设优质桑葚采摘种植示范园60亩、游客服务中心1座、旅游停车场余平方米、旅游厕所4座和旅游标示牌50个,争取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驿站一处,开通直达城区公交线路1条,旅游设施越来越完善。
在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硕果频出。亳州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为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我市打造了亳药花海大世界景区,这为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契机。
围绕亳药花海大世界,以农耕文化为特点,大周村成功打造了润耕天下、四季花海、世外桃源和昆虫王国等景点,成为皖北地区体验农村文化生活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满足了都市居民乡村踏青及假期游玩的需要。大周村已连续6年成功举办芍花文化旅游节,累计接待游客多万人,拉动消费达万元。
围绕“文化+旅游”,我市涌现出了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休闲旅游示范点,谯城区古井镇药王村、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谯城区十河芍花养生小镇获评安徽省养生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涡阳县义门镇入选安徽旅游十大古村镇并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定,谯城区观堂镇晨光村等5个村庄获评安徽省百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设了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大礼堂、书香村居图书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年人康复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核心价值观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城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水平。
为了打通农家书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市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来抓,让农家书屋成为村民的“文化粮仓”和学习科学技术的“第一课堂”,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现在,农家书屋不再只是看书的地方。随着农家书屋设施配套不断完善,书籍配备不断丰富齐全,越来越多的村民利用闲余时间走进农家书屋,学习农业知识,交流发展经验,提高种养殖技术,通过“智富”实现致富。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承担着培育文明乡风的重任,通过宣讲科学理论、宣传民生政策、选树先进典型、丰富文化生活、倡树文明乡风、拓展家风建设、传承非遗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开展志愿帮扶等活动,让文明乡风“润物无声,教化育人”。目前,我市共建成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4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6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个,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所、站)设全覆盖。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铸文化之魂,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乡村振兴路上,我市将深入挖掘和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